读《梁家河》有感
日期: 2019-08-09 习惯把工作忙当借口,久懒成病,大半年不曾认真读过几本书。好在组织要求的学习没有太荒废,前些天,怀着崇敬的心情,认真读完了纪实文学《梁家河》。
“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,不要小看梁家河,这是有学校问的地方”,在《梁家河》的封面上,写着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回到梁家河时讲过的话。
十余万字的《梁家河》,语言朴实、情感真挚,以《树高千尺忘不了根》《窑洞里长满了故事》《一声声喊我小名》《我们走在阳光路上》四个章节34篇文章,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当知青时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,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真挚为民的情怀、务实担当的品格和带头实干的作风,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和优良的品德作风。
今年6月,我有幸到梁家河参观学习,我心里期待着、思考着: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有“学校问”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的。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那块神圣的土地,在讲解员的讲述下,结合《梁家河》一书的介绍,我真切体会到梁家河带给我的触动。
《梁家河》一书中有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。习近平在访问英国时说过这样的话:“我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中国陕北的一个小村子当农民,在那里度过了七年青春时光……年轻的我,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,不断思考着‘生存还是毁灭’的问题,最后我立下了为祖国、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”。我们从“生存与毁灭”的字眼里可以读出习近平当时的无奈甚至是绝望,习近平用了“逃离”两个字还描述当时插队的情形,而后从刚开始的不适应、感到孤独、苦闷到最后变成“逃兵”,习近平束缚在“逃离”的枷锁里,他没有很好地被他当成是逃离目的地的梁家河没有很好地接纳他,或者说习近平没有很好地接受梁家河。而后,当回北京探亲被当作“倒流”人口关进派出所的习近平重回到的梁家河时,他做了“扎根农村,扎根一辈子”的决定,此后,习近平努力抹平北京娃和村里娃的差距,他过了跳蚤关、饮食关、劳动关和思想观,逐渐走近农村、走进农户、走进了梁家河人民的里。和习近平一同插队的北京知青这样评价他:“在习近平眼里,没有高高低低,没有看得起谁,看不起谁,他待人讲话,总是面带相笑容,总是很和气,这是很不容易的。”
乡亲们也从心里接纳了这个北京娃,这也才有后来的磨坊和裁缝铺、陕西的第一口沼气池、高产的淤地坝等诸多感人的事迹,才有习近平带领梁家河人民吃饱穿暖讲发展的成就。
读《梁家河》让我明白一个道理,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,要为人民做实事,当我们回首往事时,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,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。